一所學校何以被稱為名校?教學成績要得到全社會的認可。
一所學校成為名校靠的是什么?每所名校都有各自的“基因”。
聊城三中的名校“基因”在什么地方?鐫刻在管理、德育、教學、后勤等方方面面。
2019年高考中,聊城三中升入本科的學生占比達到94%,成為全市兩所占比90%以上的學校之一,完成了從2015年的55.1%每年以10%以上速度遞增的目標。“三年回歸、五年名校”,校長趙振林實現了他走馬上任后的諾言。
2019年教師節,聊城三中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山東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”稱號,成為聊城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高中學校。
2019年11月,全省餐廳工作現場會在聊城召開,校長趙振林在會上作典型發言,詳細介紹聊城三中的經驗。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邀請新華社、人民網、新華網等20多家中央、省級主流媒體走進聊城三中食堂,通過一篇篇詳實的報道,向全省乃至全國介紹學校為學生建設“家一樣的餐廳”的先進經驗。近年來,學校先后獲得“‘食安山東’餐飲服務品牌示范單位”“山東省清潔廚房”“聊城市中小學餐廳衛生標兵單位”等榮譽稱號。
2019年12月,聊城市高中教育教學工作暨質量提升現場會在聊城三中召開,趙振林校長向全市的教育局長、高中校長、業務校長介紹了聊城三中的辦學經驗。時隔二十多年,全市高中教育工作現場會再一次在聊城三中召開,充分說明了市委、市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聊城三中教學成績的認可。
人們紛紛感嘆,聊城人熟悉的名校——聊城三中又回來了,回到了她在聊城高中教育界應有的位置。五年來,在校長趙振林的管理下,聊城三中樹立“做最好的自己”核心價值理念,在各項工作上爭一流、出標準、做樣板、創品牌,實現了快速跨越式發展,成為全市高中教育界的名校樣板,給人以啟迪。
古希臘哲學家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原理時,曾經說過:“給我一個支點,我就能撬動地球。”那么,撬動高中教育質量的杠桿和支點是什么?在趙振林看來,杠桿是科學的體制、機制,支點是團結向上的精氣神,著力點是正確的教育教學策略,而發力點在于激發教師學生的內在潛能。
榮譽的取得看似偶然,實則必然。近年來,聊城三中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,建立現代化的學校管理體系,為教師創造干事創業的工作氛圍。
不以規矩,不能成方圓。在聊城三中,公平公正是主旋律。學校堅持黨建引領,嚴格落實“三會一課”制度,扎實推進主題教育,以堅強有力的黨組織建設引領學校跨越發展。建立領導干部競爭上崗機制,能者上、庸者讓,激發內部活力。形成五會三部九中心管理體系,職責明確清晰,運行有序順暢高效。建立教師評價制度、教師職稱評審和職級晉檔辦法、超工作量績效考核制度、考勤制度、女職工退休制度、各種監督內控制度等,通過科學的評價機制,做到公平公正解決干多干少一個樣、干孬干好一個樣的問題。
天下大事,必作于細。在聊城三中,精致精細是主基調。“落實什么?”“什么時間落實?”“誰來落實?”“落實到什么程度?”“如何檢查落實情況?”,學校的每一項工作都具體到人、細化到細節。趙振林認為,做事有三個層次:做完、做好、做到極致,聊城三中的做事標準就是追求極致。“認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對,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。我們堅持目標一流,標準一流,把小事做好,把常規做細,把細節做實。”趙振林說。
立德樹人是教育界永恒的話題。趙振林認為,教育的本質是點燃和喚醒,喚醒學生做人的良知,喚醒他們沉睡的潛能,喚醒他們開拓創新的意識,喚醒他們自尊自信的天性以及自強自律自省的能力,培樹他們優良的知行習慣。
在聊城三中,校園內沒有一片廢紙,沒有一個學生外出吃飯,沒有一個學生道路騎車逆行。“三個沒有”現象就是聊城三中喚醒教育的生動體現。
德不積不厚,善不行不成。聊城三中以“日行一善”為抓手,喚醒學生“善”之本性,讓學生自覺做到思善、言善、行善,做到不給別人添麻煩。不丟一片垃圾,向老師主動問好,幫助身邊的同學,主動排隊、讓座,幫家長做家務……這些都是學校“日行一善”所鼓勵的內容。學校從忠心、愛心、誠心、孝心、信心等“五心德育教育”抓起,讓學生學會忠心獻給祖國,愛心獻給社會,誠心獻給他人,孝心獻給父母,信心留給自己。同時,著力培養學生守規則、講誠信、行善良、知感恩、懂禮儀、會溝通、能擔當、重踐諾等八種優秀品質,讓他們學會踏踏實實做事,堂堂正正做人。
教育無小事,事事都是教育。學校實行網格化管理模式,各年級實行課堂管理責任制、年級流動管理常態制、班級管理主體制、學校管理巡查制,及時觀察、掌握學生學習思想動態,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管理。學校大力弘揚“優秀傳統文化”,學生每天誦讀《弟子規》《千字文》等國學經典,充分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,獲得求真向善向美內動力。創新“體驗式”德育,組織開展升旗儀式、成人禮、緬懷革命英烈、反邪教活動月、遠足拉練、百日誓師等觸動學生心靈的活動,深化學生理想信念教育、愛國主義教育、品德修養及意志品質教育。以“量化評價”管理提質,對學生每天的表現進行量化,好事加分,違紀減分,評價及時公正高效,及時教育督導,增強學生的行為自覺。
聊城三中的首屆青海班40名畢業生中,有39人考上了本科,24人升入211、985重點大學。而且,當年海北州的文理科第一均來自聊城三中。
青海班的成功,源于聊城三中“低重心運行”的教學策略。“低重心教學”包含四個維度,即面向的低重心、要求的低重心、難度的低重心和考試的低重心。在“低重心教學”思路的指導下,學校把每班后20%學生成績作為考核教師的一項重要內容,要求各班每次考試的優秀率達80%以上。對考試不及格的學生,學校要求教師有計劃指導,務必做到補考及格率達到100%。
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是課程。聊城三中以海量閱讀、爆破英語、科技創新、藝體教育等特色課程為突破口,推動教學改革,幫助學生獲得個性化的發展,使學校特色高中創辦進入“快車道”。
聊城三中開設“海量閱讀”特色課程,制定海量多維三位一體讀寫計劃,提升學生閱讀與鑒賞的能力。“爆破英語”從單詞和閱讀突破,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牢記單詞,掃清閱讀障礙。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實踐中,組織學生參加第十七屆山東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并斬獲一等獎。學校音體美課程采用“自助餐式”選課模式,同時開展體育節、文化節、科技節等豐富的文體競賽活動,堅持“陽光鍛煉一小時”,讓學生在校三年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和藝術特長,促進學生健康成長。